查百事 通世界
一个记录与收藏技术的网站

我们为何睡觉时也手机不离身?

想想今天早晨,你是否刚一醒来就去拿自己的手机了呢?它就放在你的床边吧?还是在你的枕头下?你是否用它设了闹铃?在关掉闹铃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又是什么呢?是查邮件还是去刷微博、逛朋友圈?

要是上面的描述与你的都不相符,你会在睡觉时把手机放得远远儿的,那你绝对属于难得的少数派。为避免漏接电话、错过短信或是其他最新消息,44%的手机用户在睡觉时都会把手机放在自己可以随手够到的地方。这一现象在18—34岁年龄段的人中最为明显,但对于年长一些的手机用户来说,这一情况也十分普遍。社交控(FOMO)已经蔓延到了我们的卧室。

对于这一点,或许你并不觉得意外,不过你的这种反应也在意料之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一直以来都变换不定,而结果就是,这两种环境所对应的规范举止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界。因此,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也希望)这两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

仔细想想家庭的定义,就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往复变化。其多样性表明,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经历也能带来不同的感受。这些差别与个人的经济及社交倾向有关。家可以是别墅、咖啡馆、公园,又或者是地下通道。只要与亲近的人相约,无论在哪,你都能有家的感觉。

抛开这样的多变性,家庭依旧象征着隐私以及自由,这还得归功于维多利亚时。伴随着都市化以及工业化,逐渐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开始将家建成一座免受商务和工作打扰的城堡。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划分为:用于生意和社交的公共空间,以及用于处理家庭事务、与家人沟通交流、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的私人空间。

不过,其中也有例外。比如,生意人住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而对于许多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来说,私人空间太过奢侈,他们往往也是在公共空间感受家的感觉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们创建了自己专有的休闲区。那么人们在家又会做些什么呢?你在家里可以吃饭、玩耍、与爱人亲热,也可以随意发脾气而不需要谨言甚微或者像在公共场合那般谦恭礼让。

这一点狄更斯在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中描写Fred(译注:小说男主角Scrooge的外甥)的圣诞晚会时勾画得淋漓尽致。Fred与应邀而来的客人们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打发晚餐后的时间。他们对Scrooge说长道短,甚至传点儿他的小八卦。他们只有在这里可以这么做,这儿是他们的地盘。

在公共场所,行为规范体现的是大多数人期望的感受;而在家里,家规和礼仪则并不一定与这些准则相同。“家”这个字意义非凡。在家里,我们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只有我们最亲近的人才能来到这里,这里所有的东西也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度过了糟糕的一天之后,家正是我们匆匆前往的庇护所;需要休息时,家也正是我们挡风遮雨的地方。早晨,我们还会舍不得离开。它为我们所独有,而且在这里我们说了算。

不过,我们也并不总是待在舒适的家里,还有工作需要做、有各种差事要忙、需要去医院就诊、或是与朋友聚会,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离开自己的家。但在我们外出时仍会带上一点家的味道。没错,我们会通过阅读、听音乐或是看电影来打发时间,这些事情将我们的自主权和私人空间延伸到了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家居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之前只能在私人空间做的事如今在公共场所也能被接受了。比如在室外进餐,这样的行为在过去是下层阶级的象征。中世纪的城市里较为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厨房,因此他们会把肉食拿到街头小贩那儿烹调。是否在室内进餐是公私划分的标准之一,然而如今,我们却能像在家一样在室外进餐。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邀请一群亲友共进晚餐,不过享用所点菜肴的只会是我们的这几个人。因此,虽然我们是在咖啡馆或是餐厅里,也有陌生人与我们一同进餐,但与我们打交道的仍旧只有与我们同桌的朋友。就这样,我们将类似的私人行为编码到了公共场所内。这就好比把Fred的晚会放到了舞台上,而我们只在一旁看着他们的表演(或者说我们自己也在一旁表演着自己的节目)。

这也不是什么新现象。比如,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也把家带到了路上。轿车正是我们可移动的家。想想看:几乎所有在家做的事都能在车里完成,例如吃饭、娱乐、亲热或者互吐心肠。不过,像野餐篮这样更为简单的事物也能让我们从陌生中找到熟悉感。不过,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维护家的不可侵犯性,但这一点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

家的特点之一就是便利。我们接触较多的便利包括订餐以及送餐到家、租碟片、网上购物以及在家上班。这些事情原本需要我们外出才能做到,但在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在家也能享受这样的便利。不过,这就需要我们的私人空间给公共空间让出位置。

举例来说,订外卖意味着我们错失了烹饪的乐趣。这样的一餐仍旧保有社会的要素,但它的隐私性减弱了,因为外界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融入到了我们的私人领域里。租碟片也让我们在家就感受到了出门才能体验到的经历。这就叫做外界因素融入了我们的私人领域。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购物以及带薪的劳动都是公共领域范围内的活动,而在家里完成这些事情使得公私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逐渐侵蚀了我们费尽心思划分的界限。

当然啦,技术大大促进了这样的便利。社交媒体使我们得以与亲友保持沟通,便携式设备能听音乐、看电影还能玩游戏,这给我们提供了数小时的消遣娱乐。那么食物呢?当然也是有一两个软件来帮你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甚至都不需要和其他人说话。所有这些都被精巧地集成到了我们的手机上,无论出门还是在家,我们都随身携带它。

无论是在公共空间还是在私人领域,它都能为我们带来便利:70%的手机用户用手机来进行实时通讯或查询即时信息,其中包括安排会议(41%)、信息查询(27%)、交通路况信息的查询(20%)。不过,便利也是有代价的:即互通性。与亲友保持联系的同时意味着,无论你是在人行道上还是在客厅里,他们都能随时联系你。

我们也已经意识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倘若我们没有及时回复短信,那多半会引起对方的抱怨,因此,即使家人会埋怨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在手机上,我们也总是将手机随身携带。这也就可能淡化“家”的概念,因为今时今日,无论你愿意与否,人们总是强行走进属于你的空间。这样的冲突无论在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都存在,并日益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但也正是这样的冲突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便利。

面对如今的便利,对于家我们也有了一个全新的阐释。利用这些便利,我们能为自己量身打造出能体现个人喜好的丰富经历:在便携式设备上存储音乐让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音乐,或欢乐或忧伤的曲调伴我们左右;外卖让我们享用喜欢的美食;在空闲时上网购物则让生活方便了许多。随着这种种的便利,外界因素也融入到了我们的私人空间。而且它们一旦融入便会跟随我们到任何地方——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卧室。

我们睡觉时也手机不离身,原因就在于手机在方便生活和种种新发明的使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手机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此,即使我们有时会选择将它们设为静音或是关机,我们也总会将它们放在自己身边,因为它们将我们捆绑在一张巨大的人际和设备的网络上。我们无时无刻不置身其中,并由此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空间。

你睡觉时会把手机放在身边吗?上一次你又是在哪个公共场所里用你的电子设备开启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呢?

我们为何睡觉时也手机不离身?

声明: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百事通 » 我们为何睡觉时也手机不离身?
分享到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